推荐参评第21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兰教授

王兰,女,汉族,198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赵进才院士工作室骨干成员,环境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委项目8项;在Angew. Chem. Int. Ed.、Chem. Eng. J.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SCI他引12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2项,撰写英文专著1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安全与环境学报等期刊编委。
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论”。她聚焦西部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组建环境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研究团队,积极开展绿色材料资源化、水中有机物/重金属污染控制去除研究;矢志科技报国,瞄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陕西段工业污废水高效处理等国家重大需求,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委项目8项,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功夫解决资源化利用“卡脖子”问题,将科研成果写在三秦大地,努力做好“秦岭卫士”;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西安丝绸之路陆上起点的区位优势,依托赵进才院士工作室、学校国际创新团队,与欧洲科学院院士Bahnemann教授、希腊国家科学研究院Christos Trapalis教授等开展国际合作,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集成创新。
王兰曾获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西部之光”人才计划。
推荐参评第21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物保护团队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物保护团队以服务国家发展和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重视人才培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团队整合学科资源,凸显其在古陶瓷保护上的优势,开设了“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与技术”等8门专业课程,并且所有课程教师的在线评教成绩高达95分以上。通过教育实践,考研录取率实现了从29.80%到56.15%的六连增,其中国内高水平院校录取比例达到了43.5%。
在科技创新方面,团队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攻关。他们借助3个国家级与6个省部级平台,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11项和省部级课题14项的研发工作。团队成员已经发表专业论文52篇,并出版了2部专著。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的荣誉包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3项省部级奖励。同时,团队在国内外大会中积极参与,主办会议6次且多次受邀报告,其研究成果在文物科学认知和应用实践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致力于产学研一体化,以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其中13项已实现技术转化。他们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赢得了国家级奖项17项和省部级奖项87项的优异成绩。此外,团队还成立了“文物医生”大学生实践团,并与13家文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这些措施为超过500名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实践机会,项目还荣获了2022年共青团中央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奖项。
这些个人和集体,集中体现了我校青年师生弘扬五四精神,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鲜明特点,体现了广大青年师生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砥砺奋进、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绚丽青春风采,希望广大青年师生以先进青年典型为榜样,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