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挺膺担当
这个寒假,科大学子在实践路上见证着
家乡基层的蓬勃发展
社区村组的温暖故事
在与乡亲们的对话中
在产业一线的调研中
看振兴成果、悟红色精神、树文化自信
展现青春智慧
彰显科大担当
贡献青年力量
今年寒假,校团委以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主题,奏响了大学生寒假 “返家乡” 社会实践的激昂乐章。9520名科大青年带着蓬勃朝气与使命担当,奔赴家乡的广袤天地,在不同的领域中播撒青春汗水,书写动人篇章。
我担当:青年扎根基层助力发展
寒冬虽凛冽,却挡不住科大学子服务基层的热忱。轻工学院轻化拔尖23班全体同学开展的 “冬日暖阳” 活动,为孤寡老人的生活注入了温暖与希望。他们的陪伴,如同冬日里的缕缕阳光,驱散了老人们心中的孤寂。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张婧婧同学,在来宾市“冬日送温暖”活动中,穿梭于困难村民之间,将物资与关怀一一送达。她的身影,是传递爱心的使者,助力弘扬着温暖人心的社会风尚。
数学学院大数据232班的张锦瑶同学,在山西省左云县社区化身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她以多样的形式科普小年知识,让古老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区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居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在这一场场活动中不断增强。张锦瑶在这个过程中深受触动,心中传承文化的信念愈发坚定。
机电学院的学子们同样热情似火。张钲源、陈诚积极参与福利院送爱心活动,为福利院的孩子们带去欢乐与温暖。他们还组建志愿服务队,深入村镇、社区、街道,开展环境美化工作。他们用双手扮靓家乡,用行动传递温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彰显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我担当:红色足迹引领信念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经管学院“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如同历史的探寻者,深入红色文化遗址与历史古迹。他们在斑驳的遗迹中,探寻革命遗产的脉络;在岁月的沉淀里,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展宣讲活动,将红色故事传递给更多人,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电控学院组织 200 余名学生,趁着“返家乡”的契机,奔赴延安、照金等地的著名红色景点及博物馆。在那里,他们聆听着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学们用心撰写的一篇篇红色文化调研报告,是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材料学院无机非231班的杨之雅同学,作为 2025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在馆内默默奉献。节假日里,面对如潮的人流,她耐心引导参观人群,细致解答各种咨询,认真收发导览机器,仔细进行展厅巡查。她与来自各地的游客交流互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满满的自豪,也展现出科大学子积极奉献的青春风采。


我担当:青春绘就乡村崭新图景
寒假期间,乡村的广袤土地成为了科大学子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电智学院的 50 余名学生,深入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走进村委会,下到田间地头。他们与乡亲们促膝长谈,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所学知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经管学院的学子们扎根基层,在实践中成长。国贸241的祁禹焓在张家口宣化区组织办实习,工作渐入佳境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吴佳怡在厦门税务局行政部门积累经验。他们深知基层实践的重要性,立志继续投身其中,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文教学院的16余名学生,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与村委实践工作。他们协助开展各类工作,为乡村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学子们用青春的激情与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乡村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我担当:母校情深共筑科大未来
陕西科技大学各学院学生纷纷在寒假回访高中母校,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宣传活动。轻工学院轻化242班的陈少龙回到湖南省株洲四中,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大学的点滴趣事。他播放《寻秦记》宣传片,展示陕西科技大学校园的独特风貌,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学弟学妹们眼中闪烁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那是青春梦想的光芒。
新能源242班的齐思妍在华清中学,结合自身的大学经历,详细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分享学习经验,耐心解答学弟学妹们的疑问。她的分享,不仅增强了学弟学妹们对大学生活的信心,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食品、机电、电控、电智、设艺、阿院等学院的同学们也不甘落后,积极回访各自的中学。他们开展了多场宣讲活动,覆盖多地数千名高中生。从科技创新到社团活动,从学术氛围到校园生活,多角度展现科大青年的风采。这些活动,如同希望的种子,在学弟学妹们心中种下了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也为学校品牌宣传贡献了重要力量。


我守护:非遗技艺焕发青春光彩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大学子积极行动。化工学院 “水墨匠心” 社会实践团围绕 “变废为宝” 开展了一系列创意活动。他们走访书法工作者,回收废弃的书法稿件,将这些看似无用的纸张加工成精美的手工艺品。随后,举办展览义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还拍摄视频教程,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既解决了废稿利用问题,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
材料学院 244 班的张雅倩回到家乡甘肃金昌,与社区人员携手邀请非遗泥塑老师教孩子们制作泥塑,组织剪纸活动。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大家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张雅倩表示:“看到孩子们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时那充满好奇与喜悦的模样,我深感欣慰。这次实践让我体会到传承中华非遗文化的意义重大,我愿继续努力,让更多家乡人领略非遗之美,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轻工学院新能源 242 班的同学们,在春节假期参与家乡子长市南沟岔镇扭秧歌演出活动。他们认真钻研民舞技巧,精心学习动作编排,用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风貌。扭秧歌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寒假 “返家乡” 社会实践,陕西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他们以行动践行担当,在基层服务中奉献爱心,在红色传承中坚定信仰,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在母校回访中传递情谊,在文化弘扬中展现担当。未来,科大学子将继续怀揣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忱,以青春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书写更多绚丽多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