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卫民老师应邀做客博学讲堂,在教三102给我校师生带来了《探秘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专题讲座,全校5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徐卫民教授用一张张逼真的照片展开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概况的介绍,分别展示了一号坑的长方形方阵、二号坑的弩兵阵及三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他指出,一号坑为设备完善的长方形方阵,突出了秦军主力步兵巨阵十分严密坚固、气势宏伟、实力强大的特点;二号坑为多兵种组成的曲尺阵,并重点介绍了里面的弩兵阵;三号坑为军事指挥部,其建筑特点体现了古代幕府的基本特征。
接着徐卫民教授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与秦文明,他认为兵马俑是从“止从死”到用陶俑陪葬的转折,是中央集权制的产物。秦始皇陵兵马俑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制陶烧陶、兵器制作和治车工艺,是秦军事形象的表现。
然后,徐卫民教授介绍了秦兵马俑与科技,他详细的介绍了秦兵马俑一些未解之谜,并重点介绍了青铜兵器的不锈之谜及绿色俑之谜。他认为,从种种未解之谜中可以看出,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出和兵马俑一样的作品。然后,他还介绍了兵马俑高超的雕刻艺术,并与希腊、罗马的雕刻作了对比。徐卫民教授还通过各种考古资料研究和对比,详细的向大家介绍了兵马俑的制作流程,并介绍各个兵马俑头像所隐藏的历史秘密。
徐卫民教授最后向大家介绍了兵马俑的焚毁之谜。他指出,兵马俑三个坑不同程度受到过人为的焚烧,并分析了焚烧者及焚烧原因。同时徐卫民教授对兵马俑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等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叙述,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希望以后大家能用专业知识解开兵马俑的未解之谜。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提出众多关于兵马俑规模、破坏、埋藏、保护的问题,徐卫民教授一一作出了解答,现场氛围十分热烈。通过此次讲座,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提高了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讲座人简介:
徐卫民,男,1960年1月生,陕西华县人。历史学博士学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副会长,长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
1984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到渭南教育学院工作,1986-198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战国秦汉史”毕业;1989年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1996-199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秦汉帝陵制度研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历代长城研究”子项目“秦汉长城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军事考古学研究”子项目“中国古代城防体系研究”等项目。多年来主要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等的研究。
已出版了《秦都城研究》、《秦公帝王陵》、《秦汉历史地理研究》、《文景之治》、《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十三朝》、《西安道教名观》、《文景之治》、《秦公帝王陵》、《秦汉都城研究》等二十多部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二十多部,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奖4次和西安市多项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