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杨凌示范区)团委,省直各团工委,各高等学校团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进一步发挥“挑战杯”竞赛这个品牌活动的育人作用和辐射功能,倡导创新、实践、成才的良好风气,共青团陕西省委决定联合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第八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方式与要求
各高校在开展校内竞赛的基础上,向省级竞赛组委会选报不超过25件作品,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三类作品参加竞赛。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均可参加竞赛。每个学生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学校申报作品总数的40%,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生作品不得超过3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
二、竞赛进程
1、2011年3月上旬由主办方开展竞赛作品申报及相关培训;
2、2011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各高校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举办校级竞赛,准备参赛作品;
3、2011年4月10日前,各高校将参加省级竞赛的作品一式四份报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委;
4、2011年4月15日至17日,省级组委会按照竞赛章程规定对各校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并将申报作品按类别分类;
5、2011年4月24日至5月13日,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书面评审;
6、2011年5月18日至5月25日,举办省级竞赛终审决赛和作品展览,评选省级优秀组织奖;
7、2011年5月26日至6月4日,确定参加全国竞赛作品,各校进一步完善作品,做好参加全国竞赛的准备工作。
三、参赛作品要求
1、请各高校团委将参赛作品以电子版(Email:tiaozhanbei@xidian.edu.cn)和纸文本两种形式分别于4月10日前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委;
2、各参赛高校在报送作品的同时,每件作品需交纳评审费贰佰元整。
四、表彰奖励
竞赛评审机构根据参赛作品规模经过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总数的10%、20%、30%、40%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奖励获奖作品的作者。以作品获奖情况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分,团体总分的计算方法为:特等奖计100分,一等奖计70分,二等奖计40分,三等奖计20分,每参赛1件作品计10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名至第十名的学校;同时根据各校的成绩,校内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申报材料等评选校级优秀组织奖若干。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高校要站在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高度,充分重视此项活动,并将其列入年度的重点工作,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保证各个环节工作的顺利推进。
2、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各参赛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突出创新理念,发挥服务功能,精心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安排好校内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进一步扩大竞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巩固和扩大竞赛的群众基础。要向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指导和物质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按要求完成参赛申报手续等工作。
3、建章立制,宣传品牌。各高校要针对“挑战杯”竞赛从组织发动、项目资助、指导帮助、表彰奖励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更好地激励扶持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建立活动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团学组织的宣传工具、宣传阵地、校内媒体搞好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竞赛在高校中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未尽事宜请联系相关工作人员
联 系 人:宋薇娜 朱文凯
联系电话:029—88412074 81891748
地 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邮 编:710126
附件:
第八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作品清单
团省委学校部
2011年2月22日
第八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作品清单
学校名称: 申报作品总数:
序号 |
作品名称 |
学校 |
作 者 |
作者类型 |
作品类型 |
所属领域 |
联系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其中作品类型以英文字母表示(专科生:T;本科生:B;硕士研究生:M;博士研究生:D;)
所属领域以英文字母表示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